内蒙古大学图书馆创建于1957年10月,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建立起来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图书馆。内蒙古大学1962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教育,1978年被确立为国家重点大学,1984年成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1997年被列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100所大学之一,2004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和国家教育部共建学校, 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2012年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高校(“一省一校”),2016年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流大学建设支持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成为教育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部省合建”高校。
伴随着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的面貌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文献资源建设规模逐渐扩大,现代化建设步伐迅速加快,读者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图书馆的学术地位日益突显,在为学校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211工程”和“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项目建设,我校图书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的委员馆、中国图书馆学会理事馆、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hina Academic Library &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ALIS)联合目录项目的B级成员馆、全国十五个省中心之一的“CALIS内蒙古自治区文献信息服务中心”、CALIS西部培训中心、“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L23)”、国家教育部民族学科蒙古学文献信息中心等。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北京大学等16个中国高校机构知识库联盟(CHAIR)创建单位之一,是自治区高校图工委主任委员单位。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蒙古文文献基地,是自治区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高校综合性文献信息中心,也是全国最受读者青睐和欢迎的地方综合大学高校图书馆之一。
一、功能齐全的环境设施
1978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第一座独立馆舍建成,建筑面积5400平方米;1989年,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新馆一期工程建成,建筑面积5600平方米,图书馆总面积达到11000平方米;2000年,“九五”“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之一的图书馆二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与新馆一期工程相互连接,相互依托,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形成了一座建筑风格典雅又充满现代气息的校园标志性建筑。2009年,28000平方米的南校区图书馆建成并投入使用,馆舍总面积达到44000平米,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图书馆经过一年多的内涵提升及环境改造工程,服务环境和服务设施又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南北校区图书馆阅览座位3404个,分别建有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可承办各类大中型国内外学术会议。图书馆阅览环境敞亮、通透、温馨、惬意、功能齐全,资源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图书馆使用的RFID自助借还书系统、座位管理系统和自助复印、打印、扫描等设施,体现了开放自助和共享的优势,实现了图书馆业务和读者服务工作的全面自动化、数字化管理模式。
二、特色鲜明的文献资源
建馆伊始,遵照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北大、清华、南开等12所国内高等院校和图书馆对我馆进行了无私的援助,共捐赠图书14万余册。创建之初,图书馆藏书17.4万册。1959年,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赠送了影印北京版《西藏大藏经》。全校印本文献350.94万册(校本部304.29万册)。电子资源建设以综合性,重点学科全文数据库为主,目前,拥有中、中外文数据库102个、电子图书70.87万种、全文电子期刊6.83万种,自建数据库和本馆特色库得到进一步完善,已建成了以蒙古学和生命科学为重点,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地区特色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是全国最大的蒙古文文献基地,建馆以来,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非常重视蒙古文文献的收集与建设工作。早在1986年成立了蒙古学部,专门开展蒙古文与蒙古学图书文献的资源建设、阅览服务、研究开发等工作。2001年,在馆藏蒙古文文献资源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和地方民族特色,开始蒙古文文献的数字化研发工作,经过十多年的开发与研究,自主成功研发了耶理巴文献管理集成系统;开发并完成了馆藏蒙古文数目书据库、蒙古文图书全文数据库、蒙古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甘珠尔经》(蒙古文大藏经)等蒙古文古籍文献数据库;建设的中国蒙古学信息网是蒙古学信息资源整合库,是目前最大的蒙古学学科信息门户网和学科信息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开展了图书情报学研究、文献研究开发工作,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相关科研课题,得到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其中系统编写出版了《全国蒙古文图书综录》、《蒙古学论著索引》、《中国蒙古文古籍综录》、《蒙古文大藏经目录》、《欧洲置国家所藏蒙文古籍内容提要》、《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文献开发研究》、《民族文字文献的开发利用与数字化管理》、国际蒙古学研究概况系列丛书等。这一系列的学术成果和蒙古文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创新了蒙古族传统文化传播和继承方式,有效解决了保存与使用之间的矛盾,对于蒙古文文献的利用、传播、保护以及蒙古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蒙古文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实践填补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字文献开发利用方面的空白,为国内外蒙古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字化蒙古文文献信息支撑,对世界蒙古学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民族地区图书馆民族文献整合的典范,在民族文献学研究及民族文献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
三、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
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复合型的专业人才队伍。现有事业编制工作人员73人,非事业编制工作人员25人,其中博士4人,硕士27人,本科学历36人,其他人员均具备大专学历;正高职称者5人,副高职称者16人,中级职称者45人。图书馆设有蒙古学部、信息咨询部(教育部科技查新站)、采编部、南、北校区流通阅览部、系统部、办公室、内蒙古大学档案馆等部门。近年来,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开放共享的管理理念,为读者提供书刊借阅、资源检索、科技查新、信息与课题咨询、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远程访问、用户培训、推送服务、档案查询等服务,并实现了南北校区通借通还、预约借阅等服务模式,周开放达百余小时,目前运行的基于RFID的图书自助借还系统管理,使图书文献实现了自助式开放获取,馆员工作重心转向监管、导读工作、网络服务、参考咨询以及更深层次的学科服务等,提高了馆藏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提高了图书馆的管理与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智慧的宝库,人才腾飞的基地。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术性的服务机构,图书馆的工作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大学图书馆的全体工作人员,将本着“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彰显高校图书馆“文献支撑”和“文化育人”两大核心价值,致力于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学图书馆,将以先进科学的管理理念,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效便捷的服务手段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服务。